扫码进入会员管理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长沙市邵阳商会 > 邵商文化 > 历史典故 >
历经千年的文化古城邵阳
时间:2022-12-27    来源:网络    点击:

      邵阳是湖南的一个地级市,别名“宝庆”,位于湘中偏西南。自古为交通要道,商埠中心,经济发达,文化昌明,境内发掘多处文化遗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邵阳,一起探寻这座城市的美丽吧~

      五座古牌坊,带你从昭陵穿越到邵阳

     宝庆古城北城墙,始建于汉代,原为土筑城垣,宋代改为砖石城墙。明清年间,古城墙曾多次修葺与扩建,现存建筑为宋至清代修筑。

      宝庆古城墙是历史上作为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其城门也曾作为重要的水关和商贸码头,对邵阳的军事、文化和商贸交流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城墙历经百年风霜、战火洗礼而不倒,默默护卫着这一城老百姓,“铁打的宝庆”也由此名声斐然。


       如今,仅存的庆丰、临津两道城门屹然耸立,犀牛塘、西外湾各一段保存完好、全长约700米的古城墙已成为古城一道壮观而靓丽的风景线。

而顺着青石板铺就的城门向城内迈进,一幅带着人间烟火气的画卷便映入眼帘。

       城墙内外,却仿佛拉开了两种画风的世界。靠河的一面,文艺风更甚,阳光透过树叶,在一旁的林荫道上洒下斑点,走不了三两步,目光便会被沿路“打糍粑”“烤红薯”等民俗雕像所吸引。

邵阳版“清明上河图”

       夜幕下的资水南路,把《清明上河图》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走进这幅“邵阳夜景图”,便能进一步了解“宝古佬”的“夜生活”。

       经过了白日的炙烤,资水两岸逐渐消解炎夏苦热,风在崀山上打了个滚,拂过水面,扬起层层涟漪,一切都在为古城夜幕的到来做好准备。

       晚上8点,初始高楼大厦灯光闪烁,渐渐地,西湖桥、资江一桥等跨江大桥争相斗艳,绽开万千灯火,红、黄、绿……倒映在江面上的各色灯影活力四射。

声、色、味、景聚齐,一幅绚烂多彩的古城夜景图霎时间鲜活起来。

       祥立交、西湖桥、雪峰大桥、桂花大桥、资江一桥、南互通、资水两岸、宝庆路等主要交通要道和主要建筑全部实行了灯化亮化,新增的数十万个光源点将城区装扮得绚丽多姿、流光溢彩。

      资水码头现在还能坐渡船,往返只要2块哦。

      一江两岸,画风格外不一样

       资水两岸,各有风情,双清公园与北塔公园遥遥相对,互望生情。


       位于北岸的北塔公园,以邵阳北塔为名。明万历年间,南京礼部尚书、邵阳人车大任所撰《北塔记》载,修建北塔,是因“宝庆府城之东北二里许,资、邵二水汇流其间,一折而北,地势低矮空旷,以形家言,宜建塔镇之,以培风水而振人文”。

       北塔建成后,在塔的附近又建有北塔寺和无念阁,相传明代高僧大错和尚钱邦芑曾在此静养。因此,这里在明清时期又曾是一个佛教活动场所。

走入北塔,一行人边细数着塔砖上清晰可见的“万历元年信士施砖”等字样的石刻,边沿塔内狭窄的甬道旋转而上。

       仲夏深秋,月朗风轻之夜,北岸塔影倒映资水,与南岸双清亭遥望相会,极富诗意。双清亭便位于资水南岸的双清公园内,始建于北宋的朱红色亭台小巧玲珑,自成一方天地,双层翘檐雕满飞禽走兽,柱梁、明廊在阳光下璀璨夺目,数百年来,一直被誉为“宝庆十二景”之一。

       倚江而建、高悬于南岸陡壁上的双清亭,颇有种“遗世独立”的文人风骨,它却也不负众望,百年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赞誉,明代诗人李青在《游双清亭》中写道“天开图画在双清”,明湖广巡抚赵贤题字“双清胜览”,闻名至今。

       不远处,同样是依江而建,坐落在邵水与资水交汇处的水府庙戏楼,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水府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当时宝庆城内居民为供奉河神、船工避难祈福等集资而建。当时船工和商贾在下益阳、洞庭、汉口、上海等地之前日,必备香烛酒食在水府庙,回归时也要“庆火花”,唱戏酬神。

       清朝修建青龙桥时,铸造了两只犀牛用以镇压水怪,后因洪水遗失,1968年修建资江大桥时,一头已沉于河底一百三十余年的铁犀被发现并被打捞出水。已被认定为文物,移至水府庙保护。

       离开资水南路往右转,走进仙人井社区,沿路直行,还未走下绿荫掩映下的台阶,潺潺流水声伴着阵阵蝉鸣渐渐清晰。

       依水而生的邵阳古城,旧时城内水井遍布大街小巷,相传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曾在此饮水,故名“古仙人井”。多年来古井附近居民,自觉遵守古井的规定,使得井水至今仍清澈见底,甚至如今还能看到居民在井旁取水洗衣、洗菜、闲话家常的热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