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进入会员管理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长沙市邵阳商会 > 商会动态 > 新闻资讯 >
【邵阳文化】石光明散文:白云岩上桂丁香
时间:2022-06-16    来源:石光明    点击:



这次去白云岩,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礼佛,而是为了结一份缘,一份茶缘,一份山韵连绵、禅味浓郁、人情深厚的茶缘。去寻访听惯了数百年丛林梵呗,曾是明清两朝贡品,又失传了百年的野生桂丁茶。



隐在山水深处的白云岩,过去只知道是一处佛教圣地。百米高差的山崖间,竟集中了自宋代以来的三座寺庙,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一辈人说,湘中地区资江两岸的信徒们去南岳敬香许愿,都得来此烧回头香,才能功德圆满。

“天下名山僧占多”,不假,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风景胜境,山深洞幽,峰奇岩峻,林茂泉清,白云掩映,与古刹梵音,暮鼓晨钟,相生相伴。顶庵妙音寺有一副楹联写照:“云郁山峨,云是山,山是云,云卷云舒山自在;风清洞古,风生洞,洞生风,风嘘风吸洞无心。”清中叶著名学者邓显鹤也作诗称赞:“青山作势飞,一半云勒住。白云浩如海,遮住山去路。山停云复行,云敛山流去。看山遍海内,此境不易遇。”这个邓显鹤虽只作过州县训导的小官,但不是等闲之辈,梁启超也高看他一眼,誉之为“湘学复兴之导师”,道光二十九年的《宝庆府志》,他是主笔,这首诗应是在实地踏勘后之作。所以,人们把山称为白云岩,山下的村庄叫白云村,宝庆十二景之一的“白云樵隐”更是把它渲染得神秘兮兮。


 名山出名茶。白云岩海拔1200米,野生桂丁茶原生地就在古寺后的高山上。五月初了,这里依然春色正好,杜鹃花还在盛开,染满坡崖,万紫千红,翠岭连绵处,时而突起的石峰如画壁屏风。古寺建筑群在山崖绿树中若隐若现,香客礼佛的钟磬之声隐隐传来,使人微醺,恍入空明澄澈的境界。

曾听著名茶叶专家刘仲华教授说起他在年前冬天冒着雨雪严寒上山的故事。我便想,这是一款怎样的茶,竟引起刘仲华如此青睐,不惧翻山越岭,披雨踏雪而来?虽无踏雪寻梅的诗意情怀,我却分明感受到了“尝尽溪茶与山茗”的浪漫执着。环顾山野风光,我似乎寻到了答案的头一个字母。



        翻开《宝庆府志》,找到了桂丁茶的出身,这是官方档案。“桂丁茶,出自邵阳白云岩,衲子采之,岁不多有”。踏着古籍字句,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白云岩山径初开年代。南宋宝祐年间,正是蒙元大军压境,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刻,一位叫宝鉴的游僧披荆斩棘来到这座荒无人迹的大山,也许是为避乱,也许是为清修,白云岩没问他为什么,也没查验他的度牒身份,便接纳了这个身世沧桑奔走四方的宝鉴和尚,还为他在山崖洞壁塑了一尊天然观音像,“鼻目手足毕具”,宝鉴于是顶礼膜拜,结寮坐禅,从此山门草创,后来的岁月里,寺庙日广,香火渐盛。佛教与茶的关系总是说不清,僧人过午不食,坐禅又不能打瞌睡,于是就“吃茶去”。赵朴初先生有诗偈一首,“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直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一句“吃茶去”,道尽了禅茶的功能,盛思,包容,分享,结缘。茶承禅意,禅存茶中,雅俗同归,教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


    野生茶“岁不多有”,古寺的日子更是清淡,茶汤便成了僧人的日常滋补品,禅房岂止花木深,还缭绕着不散的茶香。僧侣饮茶品茶,桂丁茶的品质功效也便成了白云岩的一块招牌。当年僧人告诉来采访的邓显鹤,桂丁茶“其叶似桂”,“而香特清”,就叫它桂丁茶了。它还有一独门绝技,酷暑时节,没喝完的茶,隔夜也不变馊,香气依然。禅宗讲究分享,于是桂丁茶的好处便影响到了俗世,周边的村民由敬佛进而爱茶,常年饮用,竟也发现能保健养身,延年益寿,受用者都称颂“长寿茶”。从周武王伐巴蜀开始,川茶最早成为贡品。桂丁茶是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选为贡茶的,占了当时湖南贡茶的七分之一,从明沿袭到清,挑担茶叶上京城的故事讲述了520年之久。虽然皇帝贵族们喝了数百年的长寿茶,封建王朝还是没能长生不死,白云岩的桂丁茶却年年岁岁常青如故。伏身于林菁草莽之间,采天地精华,聚山川灵气。它在等,等一个新时代,等一群新茶人。


 不能不说刘仲华是慧眼独具。他一生喝茶试茶醉茶,我戏称之“当代茶圣”。他担纲的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袁隆平挂帅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只咫尺之遥。他对黑茶金花菌的研究,使黑大粗粝的黑茶有了新的定义,贴上了金色的标签,让沉寂已久的安化茶马古道又一次人喧马嘶。“黑茶金花之父”的头衔非他莫属,他也当之无愧。听他说茶,无茶盏也有茶香。“我第一次遇到品质如此好的茶,清明后采撷的叶片,各种活性成分的含量竟比不少名茶清明前的嫩芽还高。可惜被尘封了这么多年,值得挖掘开发。”提起桂丁茶,他就兴奋。他的时间都是茶叶说了算的。就像过去他闻茶而动,蹲安化,走安溪,去安吉,让“三安”以茶结缘,以茶富民,这次他又被桂丁茶吸引住了。不知是桂丁茶有幸,还是刘仲华有幸,我期待着一阕茶的故事新的精彩。



 在野生桂丁茶徜徉了千百年的山岭上,一对桂丁茶的有缘人指点着这一片林那一面坡,告诉我,他们如何在茶叶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助下,陆续发现了两万来株野生桂丁茶,又指着山坡下一行行新开垦的梯土,说那里建立了几十亩野生桂丁茶资源圃。仔细看去,矮小稀疏的枝头已飘着稀疏的绿色,仿佛在向规划中的桂丁茶基地招手呼唤。这是一对年轻夫妻,一个是随父辈打拼磨练二十余年的女企业家,一个是研究生物提取的博士后,他们从桂丁茶的“禅茶一味”悟得启示,结一生茶缘,让沉睡太久的桂丁茶重现芳华,使茶客又得品一款好茶;结一世善缘,把桂丁茶贡献给新时代,服务扶贫事业,帮数千父老乡亲变身茶农,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他们邂逅了桂丁茶,遇见了刘仲华,感动了这一片山水。


    《茶经》上说,茶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对号入座,桂丁茶属于中上等次。经过长期的地质变迁发育,岩石风化,侵蚀沉积,形成了白云岩地区的石砾土质,富含磷、钾、镁等微量元素,加上丰富的植被资源,丰沛的雨水,不竭的山泉,光照和温度适宜,有利于微生物群落生长的特殊地理气候环境。桂丁茶可谓是天赋异禀。午后时分,在半山处遇到几位采茶归来的村民,自言清早6点上山采茶,因野生茶植株小,分散在坡沟林间,需一棵棵找。看看她们的收获,虽只半篓,但有一缕幽淡的花香溢出。拿一片鲜叶放在手心,碧绿娇嫩得可爱,近嗅之,这种鲜叶的香气,是在别的地方茶园闻所未闻的,是自然天成的野味。


    下得山来,在桂丁茶厂办公室小憩,主人请我们品新茶。我虽不擅品茶,工作数十年来,也曾喝过不少品种的茶,大致能分出个绿、红、黑、白、黄来。这次遇上了桂丁茶,不敢轻慢了。先观其色如橙红,气若轻岚,然后屏息静气,小抿一口,初时舌头微觉苦涩,移时稍许便感回甘生津,唇齿流香,是那种淡淡的桂花与丁香的馥郁香。我惊异于桂丁茶的独门香味了。


 眼前忽地闪出诗经国风里的茶色茶香。诗经“风雅颂”中,“风”是民谣,来自民间。最喜是郑风的这一首,“出其东门,有女如茶”。人们形容女儿美,惯用如花,如月,如水作比,然而花容月貌似水柔情已俗套了几千年,唯有“如茶”,清纯,不世故,带点野性,值得细细品味。从来佳茗似佳人,难怪山歌里数茶歌最艳。


        茶是人间烟火,开门七件事,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少不了的。茶引文人思,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之外,还有一件也是茶。喝什么茶,怎么喝茶,是有讲究的。端着新泡的桂丁茶盏,观茶汤,闻茶香,仿佛又见白云岩的烂漫山花,飒飒松风,古刹晚钟,还有那依稀的历史云烟。我突然读懂了鲁迅的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