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动态

良书过眼录第二:故园的诗性品咂和故实钩沉——《宝庆印记》
2019-02-26 李振军 长沙市邵阳商会


许多人都知道,邵阳曾经叫宝庆,但是,大概较少有人知道,邵阳或邵州是更古老的名字。至于邵阳之“阳”,古时取地名,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如衡阳就在衡山的南面。那么,宝庆这个名字又所从何来?说起来是大有来头的,这与南宋理宗赵昀有关,理宗继位的故事非常离奇曲折,这里不宜细说。

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十世孙,与当时在位的宁宗的血缘关系很远了,与平民无异。由于宁宗无嗣,也由于当时的宰相史弥远专权,也是机缘巧合赵与莒从民间被选进宫成为皇族子弟,后受封邵州(即今邵阳)防御史,宁宗死后被史弥远拥立为帝。赵昀继位后,改年号宝庆。我想,可能是其受封邵州防御史的岁月令他难忘吧,或者他认为邵州乃其龙兴吉地,于是将其年号赐予曾经的受封之地。此名一直沿用,直到民国26年才改为邵阳。



我读书,每每读到沈从文笔下的凤凰、贾平凹笔下的商州、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我就想,也应该有人系统写写邵阳的。也许有人写了吧,或许因为流传不广、影响不大,我没有读到。两年前,我曾计划写一个人物系列,还煞有介事取了个名字《俱往矣——邵邑风流人物史话》,计划先写九个人:车万育与车氏家族、魏光焘、魏源、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蔡锷、蒋廷黻、廖耀湘,但是,一方面因为有些材料找不到,如魏光焘的《湖山老人自述》;另一方面又因为材料读的越多越不敢写,怕写不出彩,于先辈们的俊伟形象有损,只好搁笔。

不过,我们还是等来了这样一支生花笔写就的典丽文——马笑泉先生及其《宝庆印记》。马先生是邵阳隆回人,现任湖南省作协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迷城》《巫地传说》等,及诗集《三种向度》《传递一盏古典的灯》等。我和马先生并不相识,也没有读过他的其它著作,《宝庆印记》是一个朋友推荐。



《宝庆印记》上下两篇,上篇叫“风物”,下篇叫“钩沉”,他说:“与可以天马行空的小说创作不同,当中多数篇章是我一步一印在故乡的大地上踩出来的,还有三篇大体上是由梳理故纸揉以深思而得,但也经过了田野调查的辅证。”

《宝庆印记》中有《文学中的资水上游》一文,马先生钩沉了有关邵阳和资水的优秀篇章,比如,郦道元《水经注》里有一段写武冈文字:
“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
这段文字淸俊简洁,甚是可人,还说明了武冈又叫都梁的缘由。

车万育及车氏家族实乃中华诗史和家族史的一个奇迹,民国刘达武所辑《邵阳车氏一家集》,收录了自明朝车大任始十一代三十五人,两千八百二十七首诗词及八十四篇文章。其中车万育有一首叫《登双清亭次大参伯祖韵》的诗,可称佳作:
“双清亭峙古城东,无数风光四望同。
一塔影眠寒水碧,两江波撼夕阳红。
楼台半出沙汀外,烟月常浮几席中。
落尽闲花秋更好,萧萧声听过归鸿。”


文中还介绍魏源、邓显鹤等人的优秀诗篇,从此文中,我似乎读出了马先生的一番心意:倘若一地无诗文记其人事绘其风物,那么,其地就会缺少重要的人文维度,而人事风物也会因此减色。因为,在《敲开魏源的门》《崀山四景》《漫步古城武冈》等文中都体现了作者这样的思路、情怀及使命。

下篇“钩沉”讲了三个人:魏源、蔡锷和廖耀湘。其中,有关廖耀湘一文最长,马先生为此应是花了不少心力。这位在辽沈战役被林彪打败一代名将,其功绩长期被淹没,马先生觉得应该还原历史本真。

当然,古邑邵阳可书写的还有很多,仅有《宝庆印记》一书远远不够,希望能读到更多这样的著作。先贤的丰功伟绩、道德文章已载史册,马克思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确实,解释历史之余,更重要的是创造历史。

阅读